校园气象站是气象科普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,其选址与建设的科学性,直接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与教学功能发挥,规划时需结合校园环境与气象监测原理综合考量。
一、校园气象站选址:遵循 “无干扰、高代表性” 原则
选址需优先避开干扰源,远离高大建筑、茂密树木、围墙等障碍物,避免阻挡气流导致风速风向失真,同时避开空调外机、排烟管道、景观水池等热源水源,防止局部温湿度异常,也需避开低洼积水区,避免设备受损或数据偏差。
此外,应选地势平坦开阔区域,如操场边缘、空旷绿化带,保证气流稳定;且需靠近教学区,方便师生观测维护,同时具备稳定供电条件,确保设备持续运行,可通过实地勘察选择综合条件最优地点。
二、校园气象站建设:兼顾 “实用性、安全性与教学适配性”
设备安装需按规范操作:温湿度传感器置于通风避光的百叶箱内,风速风向传感器安装在无遮挡高处,立杆固定牢固,雨量传感器放在水平空旷平台。
系统配置上,搭配数据采集器与本地显示终端,采集器支持数据存储与无线传输,方便师生查看;设备需具备防护性能,如耐腐蚀材质、防雷装置,保障安全。后期需设防护围栏,制定定期维护计划,清洁传感器、校准精度、检查设备老化情况,还可增设科普说明牌,助力教学。
科学的选址与建设,能让校园气象站兼具监测与教学功能,为学生搭建接触气象科学的桥梁,助力校园科学教育。
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thyqz.com/jswz/1521.html